传统模式下,一个城市主要依靠制造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来吸引大量的人。这些人汇聚在一起,会带来餐饮、交通、快消品甚至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
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制造业而不能掌握高科技和金融,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仍然会存在制约性。比如电子行业的制造业,是由手机、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硬件和软件研发来驱动的。如果大家都把挣到的钱存在了其他地方的银行或者购买了其他地方的理财产品,那么对这个城市来说就存在资本外流的情况。
当前中国的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本质上就是掌握了整个国家的高科技和金融产业。其他制造业为基础的二线城市,其实是为超一线城市打工的。
那么二线城市该如何超越一线城市呢?
我认为在内循环背景下,消费文化将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消费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吃喝玩乐的文化。在这方面,国家有几个城市走在了前面,如成都、重庆、长沙等。
未来最悲摧的地方,将是那些最知道发扬艰苦奋斗而不注重发展消费文化的地方。
吃的文化,就是餐饮的文化。如果一个地方的餐饮有特色,能为全国大众所接受,那这个地方的餐饮就能发展起来。我们知道,在一线城市,大量的餐馆是湖南的、四川的、重庆的老板们开的。这些餐馆很多已经发展得规模非常大了,而他们早期可能就是几平方米的一个小店。这些餐馆还会雇佣大量当地人,并不断开设分店,从而造富更多人。如果上市,则能吸收更多的资金。所以有时候仅仅从GDP来比较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是不完全的。比如湖南、重庆有大量的人并不在本省赚钱,却从广东等发达地方赚了大量的钱。我们拿湖南和湖北进行比较。湖南的GDP可能比湖北差,但湖南人可能却比湖北人有钱很多。湖北固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但现在的湖北可以说什么特色也没有,就像一个读书越多越呆滞的书生。湖北的国企势力太大,会导致湖北太过于安分守己而缺乏创新。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武汉的鸭脖产业就发展得很不错。
喝的文化,包括白酒、茶以及各种饮料饮品(最好是把烟草产业也纳入这里)。白酒行业,贵州的茅台,四川的五粮液等等,都可以畅销全国,而且利润超级高。茶产业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贵州、湖南、浙江等地。饮料饮品我们拿现在风靡全国的奶茶行业来举例。比如喜茶、益禾堂、奈雪的茶、烧仙草等等。比如最近比较火的茶颜悦色,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玩/乐的文化,包括游戏、康美、娱乐、网红、旅游、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等各种产业的大集合。这里面有些是需要高科技支撑的。但有些则对文化的依赖程度更重。
对吃喝玩乐这样的产业来说,很多是不需要高科技研发,也不需要海量资金去创新。吃喝玩乐产业的背后,是一种生活的文化。我认为未来二线城市可以通过吃喝玩乐产业去和一线城市竞争,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二线城市创业开设一家吃喝玩乐主题的店,发掘文化内涵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再在一线城市和其他二线城市开设分店。尤其是在内循环背景下,吃喝玩乐将是消费的重要环节,也是生产的重要环节。内地的城市在这方面不妨多向成都学习。
发表回复